上海垃圾分类升级21670个投放点将更新6座湿垃圾设施在建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1
 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海已制定《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  5年前,上海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  5年后,在已经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上海,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海已制定《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

  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海已制定《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

  5年前,上海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

  5年后,在已经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上海,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上海已制定《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以来,上海从法治引领、制度建设、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等方面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2019年以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和超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上海始终保持全国第一。

  “三增一减”(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的量增加,干垃圾的量减少)的具体情况能直接反映垃圾分类实效是否稳定。

  今年1—10月,上海可回收物日分出量为763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为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为939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为17325吨。对比《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的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的分出量分别增长了1.8倍、14倍、0.7倍,干垃圾清运量减少了15%。

  “三增一减”成效显著,也体现了源头分类质量的过硬。目前,上海居住区和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湿垃圾分出量保持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

  垃圾分类坚持不懈且成效显著,根本推动力在于全程分类体系的日趋健全。目前,上海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3.6万吨/日,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可回收物方面,上海已建设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今年9月,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3%。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工作方案》明确了5项重点指标,即: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比例达到98%(目前在97%左右);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6%;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以上(目前在4%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目前达到43%)。

  为达成目标,《工作方案》明确了六大工作任务。一是强化社会治理,实现分类实效常态化。二是优化投放环境,推进分类投放便利化。三是推动低碳转型,实现源头分类减量化。四是完善设施设备,达到全程分类系统化。五是健全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利用资源化。六是加强数字赋能,推进监督管理智能化。

  王为人表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要更“精准”。垃圾分类前端要通过投放点改造提升、投放环境治理、投放模式优化、农村垃圾整治等4项行动,持续优化分类投放环境;中端推进收运作业规范化,优化投放收集模式,深化作业扰民治理;末端加快提升处置能力,持续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同时,要将垃圾分类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推进源头减量、绿色餐饮,倡导“光盘行动”,减少快递、外卖、电商等行业过度包装,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社会共识。《工作方案》提出,上海要实现深度资源化利用,建设炉渣利用项目及湿垃圾沼渣高值低碳利用技术示范项目。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分减联办通过问卷形式征询了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大部分市民认为垃圾投放点、垃圾房的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垃圾投放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垃圾房周边环境卫生需要进一步改善。为此,《工作方案》强调提高分类投放的便利性,来提升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首先是全市2167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将进行微更新,这些点位由于历时较长,目前存在设施老破旧、缺失、容易脏污等问题。《工作方案》明确,这些投放点要配齐或更新固定式洗手池、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装置,“垃圾落地”问题频发的点位还要配置智能监管设备。

  误时投放点是一些小区为照顾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赶不上固定投放时间扔垃圾的居民而采取的便民措施,但由于非常规投放时段缺少专人值守,容易发生垃圾桶满溢、不分类投放等问题。《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前,8073个误时投放点要改造,配置无需手动开门、开桶,以及垃圾桶满溢、不分类投放事件自动监测警示等功能装置,保障误时投放点位的周边环境卫生质量和投放实效。

  对于一些小区至今还存在“定时定点”规则“一刀切”的问题。《工作方案》明确将继续推进各居(村)落实“一小区一方案”,由居(村)党组织牵头,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综合考虑物业保洁作业力量等基础上,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定时定点”模式或者“定时定点+误(延)时”模式。在一些空间有限的住宅区域,还鼓励探索新型的投放收集模式,比如地埋式投放、流动收集车等。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也是全程分类体系重要的一环。部分农村区域仍存在生活垃圾分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问题,《工作方案》要求推进农村地区规范建设垃圾房和投放点,灵活建立分类投放或上门分类收集管理模式,计划在农村区域更替大约3000辆手推式收集车,配备两万名环卫保洁员。

  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一般是物业服务企业。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副局长林伟斌表示,今年房管和市场监管部门修订了《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增加了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清运等相关内容,将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大会通过合同明确双方的相关权利义务。

  对于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物业服务企业履职不到位的相关情况,房管部门将把相关线索移送城管执法部门,并根据行政处罚信息,对相关企业予以失信记分处理。

  源头分类的积极性和实效都达到了理想的目标,中端收运和末端处置也不能“掉链子”。

  《工作方案》关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能否持续、稳定运行,针对不少中转站、集散场用地缺乏保障的“痛点”,要求全市30%的可回收物中转站、集散场以市政用地形式得到保障。

  《工作方案》还提出面向居(村)民的惠民回收服务点除了要达到一定的硬件水平,还要兼具科普宣传、二手交易等服务功能。

  在收运环节,上海还将积极推动数字赋能,由各区建设智慧收运平台,实现环卫车辆作业轨迹、垃圾清运种类和数量、市民满意度评价等各类信息的归集,便于管理部门调度管理和收集市民反馈情况。

  针对部分单位将垃圾桶提前放置在道路两侧或垃圾房外等待清运,停留时间过长扰民等问题,邓建平表示,上海将探索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报时提示等智慧收运模式,开发收运车辆到站提醒通知功能,到2025年,各区至少推出1条示范线路。

  末端处置决定源头分类,成熟科学的末端处置体系是源头坚持分类投放的“底气”。

  目前,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8000吨/日,规划新增的7座湿垃圾集中设施有6座已开工建设,另1座正在开展准备工作,这些设施建成后,全市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能力将超过1万吨/日。

  预计至“十四五”末,上海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8万吨/日,为上海日均约2.6万吨干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协同处理其他固体废物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部分区域源头生活垃圾清运环节分类品质管控不严等问题,《工作方案》提出在生活垃圾转运站和湿垃圾集中资源化处理设施上安装湿垃圾品质智能识别装置,实现数据可监控可追溯,并与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综合考评相挂钩。

  全程分类体系也包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源头减量是解决“垃圾围城”更为根本的出路。

  上海日均两三百万单外卖、刚过去的“双11”,带来了大量一次性餐具、快递包装垃圾。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介绍,上海正从三方面推进落实商贸行业的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工作。

  在传统商务领域,减塑是主要措施。上海“能效领跑者”和国家绿色商场创建考核评价标准中,已增加了一次性禁限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的情况。目前,上海的商场、购物中心和连锁经营超市结账处均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购物袋。菜市场方面,已将“减塑”工作情况纳入上海市“菜篮子”区长负责制考核内容。

  在电商领域,上海目前主要品牌寄递企业的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的比例已超过95%,餐饮电商平台全面上线外卖点餐“无需餐具”必选项,引导消费者使用环保餐具,并从入网规范和奖惩机制两个方面引导和监督商户推进落实。

  在餐饮行业,市商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社会餐饮服务领域开展光盘行动的工作方案》,以商务宴请、家庭宴请、自助餐和餐饮外卖场景为重点,健全餐饮行业光盘行动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餐饮用户光盘行动奖励机制,开展光盘行动示范店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