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破瓶颈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加强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1
 垃圾分类工作看似民生小事,实为“国之大者”,是衡量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202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出了时间表和任务书。  在《意见》公布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如何?未来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科技又将如何赋能?近日

  垃圾分类工作看似民生小事,实为“国之大者”,是衡量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2020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出了时间表和任务书。

  在《意见》公布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如何?未来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科技又将如何赋能?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只见青青草坪上矗立着几座办公楼,周围还分布有小型足球场等健身场地,完全看不出地下竟“暗藏玄机”,掩藏着一个“超级工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与传统垃圾压缩中转站不一样的是,该转运站运用地下空间,采用全地埋的建筑形式,上部形成坡地城市公园,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巧妙地将“邻避效应”转化为“邻利设施”。

  “地下两层的处置设施是采用国内领先的水平直压式工艺,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日处理污水(渗滤液)350吨,是全国首座2000吨全地埋式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项目负责人说。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成都推进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投入和应用,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日前,成都市城管委环卫处副处长宋保傧在由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主办的2023环卫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分享了这样的信息:2021年以来,全市垃圾治理网络行政投诉量同比下降了11.18%,市民满意度持续提升。“一降一升”折射出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提升市民福祉的生命力。

  在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方面,江苏扬州同样成绩亮眼。扬州市城市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卫东在上述研讨会上介绍,扬州在719个小区建成2876个“四分类”投放收集点,在500个小区开展“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和督导)工作,在市区建设7个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和212个垃圾分类绿色社区(村),成片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再看重庆。近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表示,近年来,重庆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进、持续深化、成效明显,连续4年走在西部城市前列。目前,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覆盖4412个行政村;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了41%,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国领先。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谈及当前各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特点,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海云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普遍形成“党政一把手抓工作”的格局。同时,各地全面深入推进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此外,“四分类”垃圾收容器普遍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践普遍开展。

  在受访专家看来,超大城市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可进一步提质增效,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以有害垃圾为例,徐海云认为,当前有害垃圾收运效率有待提高,需要改进收运途径。

  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显示,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充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废旧电器以及电子产品等。

  “一方面,有害垃圾采用垃圾桶形式收集,效率低、收集成本高。”徐海云介绍,有害垃圾量较少,不足生活垃圾量的万分之一,采用居住小区放置有害垃圾桶方式收集有害垃圾,消耗大量垃圾桶,显著增加有害垃圾收集运输成本。

  “另一方面,有害垃圾品种划定过多,如药品及其包装物、胶片及废相纸等不宜列为有害垃圾。”徐海云表示,有害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总成本是其他垃圾收运处理总成本的10倍以上,宜根据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尽可能少划定有害垃圾品种。

  如何推进有害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徐海云建议,将有害垃圾收集点设在销售环节,如超市、商店、商场等。在销售环节可以借助押金制等方式提高有害垃圾收集效率,落实废物生产者负责制,健全有害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徐海云说。

  此外,在徐海云看来,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处理面临成本高、资源化难等突出问题。厨余垃圾分出后资源利用路径存在制约,大量沼渣本应还田,实际结果往往是焚烧处理。

  对此,徐海云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展厨余垃圾有限度收集。厨余垃圾收集处理建设规模应该以需求决定能力,即根据有多少土地可以接纳有机堆肥来决定厨余垃圾收集处理规模,而不是厨余垃圾潜在量。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陈芸华在上述研讨会上强调,要坚持科技赋能精细管理,充分发挥科技发展优势,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精细管理。

  走进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的新盛社区新乐北街7号院,只见环境干净整洁。小区进出口不远处设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亭内设有密闭式垃圾分类桶,包括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居民按下按钮打开桶盖后,就可以把相应的垃圾倒入桶内。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垃圾分类桶顶部都加装了爆桶预警摄像头,当垃圾溢出或未按规定投放时,摄像头通过算法启动预警模块,通过预警系统立即反馈给社区网格员处置。

  新盛社区党委书记赵彦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垃圾亭过去时常出现爆桶现象,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人工巡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今,通过智慧应用赋能,能极大减轻人员压力,更加高效地处置问题。

  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垃圾分类的还有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新川片区。新川片区打造了智慧化信息平台,助力管理者精确掌握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流程数据。

  中和街道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该平台通过识别用户身份以及上传智能终端计重数据,可准确掌握每位居民以及每户家庭各类垃圾的每日投放量,通过投放数据的溯源以及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并根据系统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入户宣传,促进居民养成正确的分类习惯。

  记者注意到,除了成都,山东青岛也在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垃圾分类精细化。凭借全场景数据可感知、全过程管理可量化、全链条成效可评价,青岛让科技赋能垃圾分类“过程管理”,助力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实。

  据了解,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青岛高标准建设垃圾分类应用场景,汇聚收运线路、处理设施等基础信息3.6万条,形成垃圾分类“家底一个库”、运行管理“显示一张图”、问题处置“全市一盘棋”。2022年,平台调度转办居民反映的垃圾分类问题1.5万件,办理效率同比提高30%,投诉量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