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167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将“微更新” 市民满意度希望提升至96%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19
 如何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怎样提高市民投放垃圾的便利性?数字赋能垃圾分类有哪些计划?……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就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方案》中提出,要采取“四项行动”提高市民投放垃圾的便利性。对此,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在今年上半年市分减联办和新民晚报联合开展的市民调查中,大部分市民认为垃圾

  如何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怎样提高市民投放垃圾的便利性?数字赋能垃圾分类有哪些计划?……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就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方案》中提出,要采取“四项行动”提高市民投放垃圾的便利性。对此,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透露,在今年上半年市分减联办和新民晚报联合开展的市民调查中,大部分市民认为垃圾投放点、垃圾房的硬件设施需进一步提升,垃圾投放时段需进一步优化,垃圾房周边环境卫生需进一步改善。

  为此,《方案》提出进行投放点改造提升、投放环境治理、投放模式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其中,投放点改造主要聚焦“微、专、精”,全市2167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要进行微更新,陆续配齐或更新固定式洗手池、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装置,小包垃圾落地问题频发的点位还要配置智能监管设备。到2025年前,全市要对8073个误时投放点进行专项改造,配置无须手动开门、开桶装置,以及垃圾桶满溢、不分类投放事件自动监测警示等装置。届时,全市计划建成1100个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

  在投放环境治理方面,全市将开展滚动式专项治理,对管理不善的投放点制定问题清单,尤其要杜绝将垃圾房挪作他用的现象。在投放模式优化方面,继续推进各居(村)落实“一小区一方案”,除实行上门分类收集的区域外,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定时定点”模式或者“定时定点+误(延)时”模式。在一些空间有限的住宅区域,鼓励探索新型投放收集模式,如地埋式投放、流动收集车等。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也是全程分类体系重要的一环。邓建平表示,本市计划推进农村地区规范建设垃圾房和投放点,灵活建立分类投放或上门分类收集管理模式。下一步要提升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计划在农村区域更替大约3000辆手推式收集车,配备环卫保洁员2万人。

  前端将垃圾分类,是为了后端更好地开展资源化利用。邓建平表示,《方案》对资源化利用重点关注,全市将采取三项举措。

  首先是提高回收服务满意度。本市将设立面向居(村)民的惠民回收服务点,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并达到一定的硬件水平,还要兼具科普宣传、二手交易等服务功能。同时,要开发面向市民的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市民交投可回收物的便利性,增强市民可回收物交投、交售体验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其次,要提高回收体系稳定性。《方案》强化规划支撑,推动全市30%的可回收物中转站、集散场以市政用地形式保障,建成50座硬件优良、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节能高效的高品质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集散场。

  另外,在新一批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成后,全市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能力将超过1万吨/日。本市还将以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为依托,新建废旧纺织品、废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项目,加快推进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推广利用湿垃圾残渣养殖黑水虻、高值低碳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借助数字赋能,垃圾分类也可以很“智能”。邓建平表示,数字赋能可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程体系数字化闭环管理的目标。

  在具体做法上,数字将赋能源头管理、收运作业监管和分类品质追溯。上海将推动街镇层面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场景建设和应用,健全网格化管理中违规事件的发现和处置机制,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垃圾分类投放点周边小包垃圾落地的智能提醒、对不分类行为的“云劝导”。对屡次不分类投放、乱倾倒等,在“一网统管”平台增设转派城管执法功能,逐步遏制乱投放、不分类等问题。

  同时,将推动各区建设智慧收运平台,逐步实现环卫车辆作业轨迹、垃圾清运种类和数量、市民满意度评价等各类信息集中归集。针对垃圾桶提前放置在道路两侧或垃圾房外、停留时间过长等问题,将探索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报时提示等智慧收运模式,开发收运车辆到站提醒通知功能。到2025年,各区至少推出1条示范线路。

  目前,部分区域垃圾分类品质管控不严。今后将在生活垃圾转运站和湿垃圾集中资源化处理设施上安装湿垃圾品质智能识别装置,全市各区湿垃圾将接受品质自动监控。

  此外,邓建平还解读了《方案》中的核心指标。他表示,《方案》提出了五项量化核心指标。其中,在分类实效方面有两项主要指标:一是全市常住人口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比例,现阶段该比例在97%左右,目标要达到98%。二是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目标是稳定达到95%以上。

  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指标也是重要部分。一方面,市分减联办持续和新民晚报联合开展面向市民的公开调查,另一方面通过人大、政协和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了解上海各类群体对生活或工作所在地的垃圾分类满意度。现阶段,市民满意度达95%,今后希望提升到96%。

  在绿色低碳和资源化利用方面,《方案》明确了源头减量率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目前,上海源头减量率已超过4%,下阶段将通过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和包装物减量回收利用行动等措施,希望推进至5%。同时,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3%,通过新一批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回收体系的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回收利用率预计可达45%,“五个新城”区域的回收利用率达50%。